近日,多家德国企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与中国“脱钩”,并谈到继续投资中国的计划。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是过去一年发声最多,也是回应记者最全面的一家德企。
去年10月,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薄睦乐(马丁·布鲁德米勒)在谈论德国对华政策时呼吁,“我们需要停止抨击中国”,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批评”。11月,布鲁德米勒与其他11位德国品牌企业负责人组成豪华“总裁团”,陪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同月,他还与其他7位德国跨国企业首席执行官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德方务实促进对华关系,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寻求新合作。
收到记者采访要求的邮件后,巴斯夫企业媒体关系主管安洁·沙贝克尔多次致电记者,并代表巴斯夫新闻部解答了问题。据沙贝克尔介绍,巴斯夫与中国市场的渊源自1885年就开始了,而那时这家企业才成立20年。目前,活跃于大中华区的巴斯夫,业务范围涵盖集团所有部门,并在上海、南京和重庆设有生产基地。2021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的客户销售额约为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64亿元),年底员工总数为11070人。
据沙贝克尔介绍,集团在大中华区经营着26家全资子公司、10家主要合资企业和25个销售办事处。去年9月,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这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她表示,“已经看到媒体报道的有关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草案,但不知道相关草案处于什么阶段”。
谈及德企能否与中国市场“脱钩”的问题,沙贝克尔回答说:“我们在中国的活动已融入到巴斯夫的全球构架中。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化工市场的投资符合巴斯夫‘在客户所在的地方生产’的战略。通过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我们正为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客户提供服务。”
数据最有说服力。大中华区2021年贡献了巴斯夫约15%的销售额,成为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沙贝克尔告诉记者:“对于巴斯夫这样的企业,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中国化工生产的预期增长来看,我们今天在这方面的投资仍相当不足。”
巴斯夫首席财务官恩格尔表示:“中国占全球化学品市场的40%左右,并将在10年内继续成为化学工业中最大的增长市场。”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化工行业2/3的增长将来自中国。而前文所述的湛江一体化生产基地计划投入全面运营的时间就是2030年。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发展非常强劲。”德国Makronom新闻网近日刊文盘点说,约5200家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德企对华投资额约占其海外直接投资额的6.8%,而美国企业对华投资仅占海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显然,德企希望并愿意留在“世界最大市场”,而不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多位其他行业的德国企业界人士近期和记者联系或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汽车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企业传播主管伊琳娜·阿南耶娃告诉记者,该集团自1909年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未来中国市场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采埃孚亚太区企业及市场传讯部在给记者发来的新闻稿中称,这家全球500强企业正“持续加码中国”,去年11月采埃孚张家港基地底盘零部件系统及后轮转向系统(AKC)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意味着这家德企正将全球领先的技术在中国本地化。集团高层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富有活力与韧性,我们对中国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