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涂料采购网发布一篇《炸锅了!1000多万人找工作!工价腰斩!》,引起了社会层的高度关注,今年的就业市场难度系数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多个制造业重镇的网友表示,无工可做就快“饿死”了,更令他们绝望的是,目前的工价已经跌至冰点。
工价跌至冰点!13元/小时仍有人不断妥协
某负责人表示,2021年深圳劳务工市场小时工的时薪一般都在26、27元/小时,用工紧缺时甚至在30元以上。但去年以来,市场时薪可以说跌至低点,深圳招工厂最低时薪仅18元/小时,最高也就26元/小时。
今年大部分工厂的工价平均为20元/小时左右,加上工厂为了赶产量一般都是两班倒,一个月正常班算下来顶多也就4000多,要是扣除那些吃的、住的、用等其他开销,一个月下来相对于“月光族”。
求职者雷先生表示,去年8月份他入职达丰电子时,工资能达到40元/小时,干满60天还能拿到5500元的奖金,每月收入能达到万元。现在因为“没有班加”,每月只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工资腰斩只得选择了离职。
广东、深圳工价低到17元/小时,堪比日结工,让很多人不敢相信。即便如此,不少人还是选择了“妥协”,16元/小时的工价依旧有人做,甚至13元/小时的工价也有人干,生活压力大的人不敢等待,现在因为每过一天没工作的日子,就意味着没钱吃饭,没钱住宿,一天难过一天。
工厂停招、中介关门,打工人难觅佳音
为何今年的工价低于往年同期?业内人士表示,各大工厂年后不是很忙,用工缺口并不大;少数工厂虽有空缺,但订单不急工价自然也不高,可以慢慢把缺口堵住就没必要高价招人。部分企业已经停止招工,另有多家大厂招工限额只有十几人,与厂外的成百上千人的队伍不成正比。
某星光电需求:限额15人
某想电子需求:限额25人
某河汽车需求:限额10人
某马需求:男工限额10人
某士康:男女不限,限额30人
工厂不招工,劳务公司也就闲下来了,某劳务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已经可以过双休了,路上全是找工作的提桶组和背包客,但是自己却没有能力给他们介绍工作。更为可怕的是,在找工作的人爆满之时,本该业务繁忙的一些中介公司也已经大门紧闭。
但即便是低工价也没能挡住打工人的“热情”,自然也没能改变找工作难的现状。某电子厂门口,一群群的年轻人等着面试进厂,网友表示进了十几个厂(面试)一直被刷(下来),希望今天去的这个厂不会被刷,身上没有钱了。
某网友表示,介绍工作还要介绍费,找不到工作实在扛不住,只好借了几千块路费打道回府。毕竟工价这么低,物价又这么高,肯定是熬不住的。
尽管知道工价低,但还是有不少人背井离乡打工,但人员爆满、辗转反侧、反复面试、难以安定的局面仍是他们没想到的。
前往南方打工的人们发现,广东华美工业园内,几乎没有一栋楼是在招工的。
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春天,招聘和求职出现了巨大的反差,200个缺口的企业能到场面试3000人,他们都是迫切需要工作,有很多企业已经没有岗位提供。
订单荒变成人心慌,自费2万才有机会上班
为什么工作这么难找?为什么工价这么低?为什么低工价下开放的岗位还是寥寥无几?一方面与近几年疫情带来的国内工厂订单荒有关,从订单潮到用工荒,从订单荒到人心慌,工厂没有订单自然不会需要这么多的人,各种成本压缩下,裁员降薪都是家常便饭,更不用提扩编和大力招人这种花钱打水漂的事情了。
不少人提桶族感叹,后悔没有多读书找不到好工作。事实上,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高学历人群的增加,学历红利也逐渐消失,工作能力和相关经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往往实践经历不足,难以满足雇主的需求,“毕业即失业”成了难以闯过的大关。
这也难怪某些网友吐槽,本科学历只能做3500块月薪的超市仓管,35随以上的恐怕要去火葬场当4300块月薪的保安。
多个行业破产倒闭,实体企业更是有着多种难言之苦,仅2022年上半年时间就已经有500万老板已经破产,看到了行情冷淡的企业主们,选择和打工人一起进入市场工人挑选,某老板西装革履打工,显得与打工人格格不入。
由于竞争太过激烈,打工族出现了严重的内卷,此前被吐槽的“付费上班”模式正式启动。
某个工程公司招聘熟手资料员,但是前三个月必须向公司上缴3000元的费用,美其名曰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
某电视台招聘实习生要生每月缴纳500元的实习管理费,还要求个人承担其购买的375元意外险与100元新冠险。
部分企业可以提供实习生去互联网大厂实习的机会,但是需要先支付2万元左右的费用,并且限制了名额,实习期工资3000-5000元,实习结束之后也有留用的机会,但是要靠自己的表现,概率只有40%。
完美世界实践项目邀请求职者参加,计划申请名额为14人,其中包括游戏策划、3D美术设计、游戏动作设计、原图概念设计等多个类别,而申请的费用是17800元/人,实践时间为3个月或以上,超过3个月不再额外收费。
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打工人,是年轻仔还是中年人,如今都面临着工作危机,而企业何尝不是面临着人才引入及降本节流的矛盾。很多企业不是完全停招等待倒闭,而是一改大门敞开的粗犷模式,变成了精准招工获取人才的方式。无论是哪个行业,缺少的都是人才,技术型、专业性、竞争力高的人群,在风暴来临时才有望保住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