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圈传出大消息!12日晚间,一架搭载了超过一半以上中国光伏从业人员的航班刚降落在德国慕尼黑机场,准备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 Europe,结果却迎来了全副装备的德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手执“名录”,依次带走多家中国光伏企业相关从业者!
尽管次日凌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澄清表示,“网传我光伏从业者在德国被带走的消息多有不实。当事人只是协助调查,目前已回到酒店。”但此事在光伏行业乃至多个涉及外贸的行业还是激起万层浪。
多次“抓人”,或违反最低限价,或三角贸易
不少参展的光伏人士在现场见证了此次“现场抓人事件”,且形成了一种共识——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据业内人士分析,估计是违反了2019年前欧盟的最低限价要求,或是由于此前长期存在的三角贸易,涉嫌违反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很多光伏企业都这么做,几乎所有大厂都有过类似遭遇,从2017年开始,德国就不断在抓人,每年都这样”。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德国海关官员在2019年5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Intersolar Europe展会期间执行了两项逮捕令,逮捕了两名中国公民。原因是涉及太阳能组件的商业走私以及违法规避了2018年9月之前欧盟执行的最低限价MIP(最低价格承诺协议),偷税金额涉及数百万欧元。彼时国内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相继发布高管辞职公告,或也与此事余威有关。
为何时隔几年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据悉,涉事航班搭载了多位中国光伏从业人士,此行是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 Europe——全球迄今为止规模大、影响深的国际太阳能展览交易会。这几日陆续有大量中国光伏公司从业人员抵达慕尼黑准备会,事发时距离展会还有两天时间,极有可能是有心人为了阻止国内企业参与竞争所做出的行为。
2012年,欧盟先后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自2013年起,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被征收高额关税。为了规避这些关税,一些国内光伏企业通过第三方国家或地区进行转口贸易,将产品以低于最低限价的价格出口到欧洲市场,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角贸易”。
外贸行业复苏艰难,1700万吨化工品遭遇内忧外患
事实上,光伏行业的出口受到压制只是近期国内外贸行业的一个缩影,多方的制裁和约束,也让国内的外贸企业走入更深的困境。据海关统计,今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3.45万亿元,增长0.5%。其中,出口1.95万亿元,下降0.8%;按美元计价,今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5011.9亿美元,下降6.2%。其中,出口2835亿美元,下降7.5%。贸易顺差658.1亿美元,收窄16.1%。
并不乐观的数据背后,是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导致需求越来越少,欧美等地区对于我国的订单更是几近腰斩。1-5月份的累计情况,对美国出口同比下滑15.1%,对欧洲同比下滑4.9%,对加拿大、新西兰都是同样的问题。
外贸市场回暖并不如预期,我国出口产品也受到波及。2022年我国出口商品最多的是“工业制品”。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22.8万亿元、杂项制品出口5.1万亿元、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4万亿元、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2.1万亿元、食品及活动物出口4914亿元。
而在化工领域,也有不少烯烃类、芳烃类、化纤类和煤化工类产品依赖出口外贸进行销售,2022年累计出口超过1700万吨。PTA、PET、涤纶长丝的出口量均超过100万吨。乙烯、丙烯、正丙酮、辛醇、丙烯酸丁酯、苯酐、乙二醇、纯苯、二甘醇、醋酸乙酯、醋酸乙烯等化工品出口量同比呈现减少态势。
2022年部分化工品出口量统计
外贸大省广东的服装、皮革、家具等品类出口订单量下滑明显,2022年广州实现外贸出口总额约6194.8亿元,同比下降了1.8%。眼下,服装、家具、家电等外贸“老三样”,以及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陆续遭到重创,也说明了我国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双双遇到寒冬。
从疫情爆发,线下展会引流受创,到俄乌战争,国际经济受到影响,再到欧美通胀加剧,出口外贸环境持续走弱,外贸行业在近几年的处境让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看看出口数据的下滑、外贸企业业绩的惨淡,再看看港口堆积的集装箱空箱、不断下调的海运运费、外贸工厂的放假结业,外贸难题以及后续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寒冬等,都将成为涂料、化工等工业制造业企业近期的雷点痛点,如果没能及时转型升级,内忧外患将让众多企业难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