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钛白粉行业再起风云。攀枝花市钛海科技发布调价函,称即日(6月13日)起,金红石型、锐钛型钛白粉,国内客户上调500元/吨,国外客户上调80美元/吨。
对于涨价的原因,钛海科技归因于“原材料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但在“国内国际钛白粉市场行情”同等环境下,中核钛白、金浦钛业、惠云钛业、安纳达等上市公司却寂静无声。
需求不振,钛白粉价格市场意愿不强烈
据涂料采购网了解,2023年钛白粉企业年内连发三次涨价函,累计上涨约2000元/吨,与上游钛矿的价格持续高位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几次发函的力度并不大,业内人士也表示,没能马上落地调涨,有些是在一个月内分为几次上涨,有些则根本没能真正落实。原因在于市场供应过剩,需求不足,涂料市场持续惨淡,上游刚需采购减少。
而针对此次涨价,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行业的动态,更像是一种试水试探,下游需求已经冷淡,行情价格也接近触底,总要为了生意搏一把,看看能不能激起下游对于“买涨”的热情。
涂料采购网了解到,钛白粉上游硫酸价格从4月开始下挫,进入6月后价格更是加速下滑,目前国内98%硫酸价格指数98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89%,较上月同期环比下降13%。
另一上游产品钛精矿,5月以来价格呈阶梯状下滑,近期再现60-70元/吨的下调,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目前攀西地区46品位10钛精矿价格在1920-1980元/吨左右(不含税),47品位20钛精矿价格在2300-2350元/吨,坊间更是曝出低于1900元/吨(不含税)的低价传闻。
重要原材料成本支撑疲软,钛白粉的“成本高压”也有所缓解,因此近期的钛白粉企业多呈现出“看人下菜碟”的状态,根据客户的权重、采购的单量、付款的形式等进行一单一议,而非是统一挂牌价出售,这也是众多企业对于此次钛白粉涨价并不在乎的重要原因。部分钛白粉企业坦言,对于上半年内涨价的预期并不大,有人甚至表示,“不降价就不错了”。
万华、三井化学等十几家龙头企业逆势涨价
事实上,相较于年初以来大宗商品遭遇通缩,而后出现的100多种原材料价格“滑铁卢”来看,万华、利华益、三井化学、鲁西化工等十几家国内外龙头企业调涨产品的情况显得格外另类,这些行为也同步拉升了部分化工品报价,可谓是逆势而上,反其道而行之。
万华化学:自2023年6月份开始,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纯MDI挂牌价23300元/吨(比5月份价格上调500元/吨)。
此外,万华化学正丁醇华北、华东区域均上涨300元/吨,报价分别为6900元/吨、7200元/吨。MMA华北区域报价上涨300元/吨至15500元/吨。
圣大诺象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对部分产品进行涨价,NXZ调价1500元/吨,5040调价1000元/吨。
贵州红星发展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碳酸钡在原价格基础上上调200元/吨。
利华益集团:MMA报价上调100元/吨,辛醇上调100元/吨,正丁醇上调200元/吨,异丁醛报价上涨100元/吨,苯酚价格上调100元/吨。
华鲁恒升:异辛醇报价上调100元/吨至9000元/吨,碳酸二甲酯(≥99.99%电子级)上调100元/吨至5500元/吨。
燕山石化丙酮价格上调200元/吨,执行5200元/吨。
中沙天津石化丙酮价格上调100元/吨,执行5100元/吨。
高桥石化丙酮报价上调100元/吨,执行5100元/吨现汇自提。
东营益盛醋酸丁酯报价上调100元/吨,目前报价7350元/吨。
泰兴金江醋酸丁酯报价上调50元/吨,目前报价7600元/吨。
蓝星哈尔滨石化丙酮价格上调200元/吨,执行5500元/吨。
山西省文水县合成化工有限公司高纯盐酸价格为260元/吨,报价上涨40元/吨。
鲁西化工二氯甲烷散水出厂价2540元/吨,较前一周上调60元/吨。
三井化学销售的中石化三井丙酮报价上调100元/吨,执行5100元/吨。
亚洲地区对二甲苯市场收盘价格上涨22美元/吨,欧洲地区对二甲苯市场收盘价格上涨22美元/吨,美国地区对二甲苯市场收盘价格上涨22美元/吨。
上海某大厂本周最新TDI执行价调整至17300元/吨,环比上调500元/吨。
J·PROUD株式会社:上调关于邻苯二甲酸系增塑剂( DOP、DINP、DIDP )产品价格,上涨10日元/kg(约合503元/吨)以上。
三井化学:上调聚氨酯树脂产品价格,上涨20日元/kg(约合1018元/吨)以上。
久保田化学:自7月3日起上调氯乙烯相关产品、聚烯烃相关产品、其他相关产品价格,最高上涨20%以上。
上游乏力、下游疲软,人为推涨难落地
不难发现,在万华化学、利华益、三井化学等中外化工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确实有很多国内化工企业调涨了产品价格,且多半有一定的共性。比如企业是处于龙头地位,有一定的定价权;或者是MDI、TDI等寡头企业,亦或是海外企业生产的高壁垒产品。
而下游市场的情况显然更不乐观,无论是美国区域性银行的破产,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都加剧了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外贸出口数据屡屡下滑,国内的房地产、汽车、家居建材等领域迟迟未有回暖,也影响到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向,而这些因素最终都在化工品的价格上体现了出来。
为何在上下游严峻的态势下,硬是要制造机会涨价?不少化工人表示,实在是迫不得已。尽管目前各类大宗商品价格仍远高于2015年至2019年间的平均水平,但在通胀严重的当下,这种价格并不足以支撑化工企业的利润,不少细分领域甚至出现了成本利润倒挂的情况,试水也好、试探也罢,总不能坐以待毙,还是要想办法来扭转的,这种情况下的涨价也算是一种无声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