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4日),龙佰集团发布调价函,称8月24日起,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7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00美元/吨。
同时,中核钛白公告表示,自8月25日起,全面上调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其中国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700元/吨,国际客户销售价格上调100美元/吨。
安纳达表示,8月24日起,金红石型钛白粉和锐钛型钛白粉国内销售基价均上调700元/吨,外贸销售基价上调100美元/吨。
金浦钛业表示,自8月25日起,金红石型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8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00美元/吨;锐钛型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1000元/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130美元/吨。
道恩钛业表示,24日起,道恩牌钛白粉价格内贸上调700元/吨,外贸上调100美元/吨。
广西顺风钛业表示,24日起,公司各型号钛白粉销售价格,各类用户均上调800元/吨。
钛白粉行业的再一次涨价,成功的吸引了下游涂料及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目光。眼看“金九”旺季将至,尽管没有预想中的火爆,但钛白粉企业货源紧张非常抢手,多家企业都有排队发货情况,似乎为国内化工市场拉开了涨价序幕。
大涨1700元,外资企业集体涨价
近期,陶氏,罗姆化学等多家海外企业安排好了“旺季”的涨价事宜,涉及己二酸、聚酯类、有机硅、表活剂、PMMA等,调涨幅度从5%-23%不等,吨价上涨超过1700元。
陶氏化学发布涨价函称,自9月1日起上调北美地区所有等级和包装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价格,最高上涨为0.1美元/磅(约合人民币1612元/吨)。而在此前,陶氏有机硅曾宣布,对陶氏化学有机硅高能建筑业务主要产品实施价格提升,调整的涨幅为5-10%。
罗姆化学:从9月1日起提高PMMA基薄膜的价格。以Plexiglas®和Europlex®品牌销售的材料价格将上涨23%,涨价将适用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J·PLUS株式会社:上调聚酯系增塑剂产品价格,己二酸类涨8日元/kg(约合404元/吨)以上、聚酯类涨14日元/kg(约合706元/吨)以上。
日本丙酮大型生产商KH株式会社:提高各种化学的价格。丙酮型(2-丙醇)上涨12日元/kg(约合605元/吨)以上;MIBK和二丙酮醇(4-羟基-4-甲基-2-戊酮)上涨35日元/kg(约合1766元/吨)以上。
日本石原ISK:钛白粉在亚太地区价格将上调200美元/吨(约合1446元/吨)。
三洋化成:上调表面活性剂各种产品和聚乙二醇(PEG)的价格。涉及涨价产品为表面活性剂涨40日元/kg(约合2028元/吨)以上;PEG产品涨50日元/kg(约合2535元/吨)以上。
日本克莱:上调国内外多元醇产品的部分品种价格。国内涨12日元/kg(约合608元/吨)以上;国外涨0.1美元/kg(约合714元/吨)以上。
久保田化学:上调氯乙烯相关产品、聚烯烃相关产品、其他相关产品价格,最高上涨20%以上。
海外化工企业的涨价给国内的化工和下游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其高技术壁垒和无可替代性,让很多内资企业望尘莫及,这也就成了支撑海外化工企业涨价的底牌。以杜邦、巴斯夫、伊士曼、瓦克等一大批全球化工巨头为代表,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波及高端进口的钛白粉、对二甲苯(PX)产业链、甲醇、乙二醇、有机颜料、丙烯、苯乙烯等。
在涂料的细分领域中,也有不少原材料选用的是海外的产品。比如环氧树脂行业的帝斯曼,溶剂行业的三菱、三井;消泡剂行业的巴斯夫、日本花王;固化剂行业的西卡、威士伯;润湿剂行业的杜邦、3M;填料行业的瓦克、罗地亚、德固赛;钛白粉行业的科慕、亨斯迈、康诺斯;颜料行业的拜耳、朗盛等。因为具有很多的技术壁垒,国内的原材料产品性能完全达不到进口产品的效果,很难在国内市场中找到替代品。
在我国的化工产业链方面,受到“卡脖子”限制的大致有52%的关键基础化工材料依赖于进口,32%的品种仍未空白。这些被“卡脖子”的产品或基础化工品各自下游都有着重要的产业链,从而汇成各行各业的产品,某一种不可替代性原材料的缺失或将导致多个关联产业链按下“暂停键”,难为无米之炊。
也许有人会说,发函涨价的海外企业并不太多,是不是没涨价的产品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实际上,涨价函只是明面上的推手,而近期不断贬值的人民币汇率却是暗地里的“元凶”。
2023年内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自1月中旬的6.69升至8月中持续贬值至7.32,8月以来人民币贬值了近2000点。8月中旬,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7.31关口以来,一直在7.30附近波动,创2022年11月初以来新低。
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于石化、精细化工等依赖进口型企业,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就是采购价格上升。部分大宗化工品和上游资源品,如原油、PX等,由于国内进口依赖度相对较高,且为全球定价,产品美元价格不因人民币波动发生变化,因此人民币结算价格大概率同步出现上涨。
部分进口占比较高的大宗化工品(2022年)
尽管国内和出口方面的市场还未完全复苏,但国内化工企业面临的上游压力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一方面是原材料报价持续提升,海外原材料货源紧缺和不断涨价,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选择不足而不得不买这些“卡脖子”原材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化工企业乃至下游企业未来的成本还将继续提高。不难想象,他们下一步也将走向涨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