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夫指出,由于市场条件的多变性,销售分配和交货计划可能会发生变化,正在积极寻求一切合理的途径,以确定缓解战略,应对供应链中遇到的挑战。
国内外龙头领涨,40多种化工品点燃涨势
尽管尚未明确“积极合理”的途径究竟是什么,但不少人猜测,唯一的方法就是涨价,毕竟此前巴斯夫也曾多次宣涨,提高北美地区己内酰胺、聚酰胺聚合物和共聚酰胺的价格0.20美元/磅,提高东盟和南亚地区的MDI价格200美元/吨,多家海外化工龙头也紧随其后。
奥升德聚酰胺聚合物、化合物和单体的全球价格全面上涨。
朗盛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己二酸的价格,每公吨上涨250欧元。
泛能拓钛白粉上涨200美元/吨。
康诺斯中东、非洲、亚洲的钛白粉涨价200美元/吨。
科慕宣布钛白粉上涨100美元/吨。
国内20多家钛白粉企业、粤桥新材料、世名科技、恒和永盛、万华化学等龙头企业也掀起了一波涨价潮,带动更多的化工企业拉开涨价序幕。不难发现,这波涨价潮覆盖了钛白粉、乳液、色浆、TDI等基础化工原材料,大部分与涂料产业链关联密切,这也给涂料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关联阅读:疯涨!40多家化工企业掀“涨价潮”!)
浙江华峰:旗下TPU产品在原价格上调1000-1500元/吨。
山东道恩:所有TPU材料价格均上调1000~1500元/吨。
山东雷德新材料:所有TPU材料价格均上调1000元/吨。
保定邦泰:各牌号TPU产品价格均上调1000元/吨。
美瑞新材:各牌号TPU产品价格上调1000元/吨。
在此影响下,化工市场掀起新一轮涨价潮,自春节后至今,40余种化工品价格上涨,吨价最高上涨12000元/吨,涨幅超过13%。
内外夹击,上游危机正在裹挟涂料行业
受地缘因素影响,很多国际航运公司纷纷选择在红海航线停运或绕道,直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配送效率下降,往返亚洲、中东和欧洲的货物成本和运费上涨。中东到西北欧运费环比去年12月翻倍,远东到欧洲即期运价涨至去年12月的3倍之多。
另外,能源端原油、天然气、煤炭的价格也在年内持续上涨。煤炭板块连涨五年,今年春节后的煤炭市场延续涨势。2月以来,环渤海5500动力煤现货价格从908元/吨涨至2月22日的939元/吨,焦煤、焦炭主力合约2月21日、22日连续大幅上涨,多个个股盘中股价创历史新高。
国际油价进入2024年之后连续两个月收涨,截至3月7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80.41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上涨至每桶83.83美元。
这也造成原油相关产业链原材料价格上涨,高端进口原材料面临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的风险,这也让涂料产业链上的原材料持续走高,树脂、颜料、乳液、溶剂等几大原材料产业链均出现了涨势,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乙二醇丁醚报价上涨700元/吨;
丙酮报价上涨125元/吨;
纯MDI报价上涨600元/吨;
TDI报价上涨300元/吨;
新戊二醇报价上涨350元/吨;
MDI报价上涨50元/吨;
丙烯报价上涨200元/吨;
丁酮报价上涨400元/吨;
环氧乙烷报价上涨100元/吨;
钛白粉国内普涨700-1000元/吨,国际普涨80-150美元/吨左右;
异丁醛春节后普涨,部分厂家报价周度上涨500元/吨;
乳液上涨200-500元/吨;
聚酯树脂厂家普涨200元/吨左右,部分企业户外涨价300元/吨以上……
尽管部分涂料厂表示,目前备货充足,但如果涨势没有停歇,那么总有需要采购的一天,是否要采购高价货源成了棘手问题。
下游“不买账”,涂料厂进退两难
除了因为上游压力涨价的,还有不少产品是由于此前跌落低位,正处于回暖拉升的过程。比如曾在疫情中飙升至历史高位,而后又迅速跌回低谷的环氧树脂,号称在亏损边缘并不挣钱的钛白粉,以及丙烯酸、丙烯、环氧丙烷、丙烯酸丁酯、双酚A、环氧氯丙烷等,疫情进度过半时,不少化工品被炒上高点,但随着下游复苏预期迟迟未提升,工程项目开开停停,后续的停限产也让大家陷入高库存压力之中,化工品价格一落千丈。目前封控暂时结束,价格的回升也是预料之内。
但无论是上游的压力还是自身的生存需求,这种涨价在当前的行情下都显得有些匪夷所思。房地产的冷淡对于整个房建和化工产业链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汽车行业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降本成了生死抉择,电器、家具、机械等行业在整体经济环境逐渐复苏的环境中,对于涂料化工原材料的拉动也十分有限。
面对多方面的压力,不涨价就意味着利润压缩、难以生产,甚至威胁长远发展规划,涨价则可能造成客户流失、失去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品牌形象。不少涂料企业选择明着不涨价,暗着降价的方式来应对这种两难局面。有人甚至预言,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房产行业的连环爆雷,都将逆势传导到中游涂料行业当中,而现在初见端倪的降价抢客户和失信违约等情况,似乎正在逐渐验证这一观点。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巴斯夫、chemanalyst、率捷咨询、财联社等,由涂料采购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未经许可或未注明出处,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