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湖北地区粉末涂料价格爆降1000-3000元/吨,这是继 “价格战”的水漆之后,又一涂料行业大将在价格上下“功夫”,也暴露出当下市场的疲软以及企业的竞争的程度。与此同时, TGIC厂商也向涂料采购网反馈,行业最近很冷淡,售价不断冲击低位,利润也是越来越薄,预计今年可能亏损3000万左右,这其中的原因包括行业不断投资建厂以及恶性竞争等。多个行业在亏损边缘不断挑战低价,一边骑虎难下一边仍做着发财梦,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TGIC:价格惨跌51.9% 企业高呼:卖一吨赔一吨
据涂料采购网了解,近几年,国内TGIC行业并不是很乐观,价格一度冲击最低水平。目前国内粉末涂料行业已经完全饱和,新建项目也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对于TGIC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减少。但是近几年国内新增的TGIC 产能却并没有减少。因此造成了TGIC企业之间的相互倾轧。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TGIC行业恶性竞争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会有更低的价格出现,不管下游用户给多低的价格,也总有人接单。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既然存在就一定是要赚钱的,销售价格的底线持续被突破,很多企业都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在原材料方面以次充好,或者在工艺上以次充好。长此以往,对于整个TGIC行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受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和价格战的影响,由2022年TGIC最高价达52000元/吨,到2023年TGIC最低达25000元/吨,价格下跌51.9%,有不少企业表示,目前每卖一吨赔一吨,根本不赚钱,但又没不能不卖。
“价格战”疯狂,市场出现几毛钱一公斤的水漆
在环保高压之下,很多油漆厂都在纷纷转战水性涂料市场,瞬间让整个水漆市场爆燃,然而当水漆市场进入冷静期之后,各种恶性竞争就开始腐蚀中低端水漆市场。
据涂料采购网了解,在高端水漆市场,几家极具规模的水漆工业漆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持续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在一些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已经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竞争模式。有企业反映称:本来十几块钱的水性工业漆,在价格战之下,不仅变成了个位数,4-8块钱就能包工包料,还能免费设计免费寄色卡。
更有甚至推出了不到1块钱的水漆,几毛钱一公斤的水漆,恐怕连材料成本都不够,很难想象用在建筑或者工业领域,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赠送的人工能够涂刷至合格标准,也难以预料,爆皮、褪色、起泡、鼓包等麻烦陆续出现,也毁了不少企业的声誉。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几块钱、几毛钱一公斤所谓的水性工业漆,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涂料,更不用说水性工业漆了,如果真正去检测,估计这类产品没有多少能合格的。这么低的价格还要保证盈利,这就有点天方夜谭了,纯粹是为了扰乱市场。
双酚A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涂料采购网了解,整个2月份,国内双酚A市场中,随着上游端价格回落、下游完成阶段性补货及辽宁新产品低价影响,买盘观望情绪加重,跟进放缓,厂商走货速度下降,高价难成交,月底商谈重心窄幅回落。
2月双酚A月均毛利为-556元/吨,较前一个月减少31元/吨,降幅5.9%。2月虽双酚A月均价较1月上涨,盈利能力提升,但上游原料苯酚及丙酮价格亦上移,双酚A行业理论成本值增加,且双酚A涨幅低于上游原料端涨幅,2月双酚A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环氧树脂:价格分化,行业利润处于亏损状态
据涂料采购网了解,在下游市场需求低迷的大背景之下,国内环氧树脂市场随之进入低位下行通道。华东地区基本围绕在12700-13000元/吨上下徘徊,区域价格分化严重,北方市场低位价格一度跌至12600元/吨附近。
环氧树脂市场走势疲软,其行业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消息称,目前液体、固体环氧树脂行业毛利分别在-253元/吨、-18元/吨。
目前,除了现有行业产能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环氧树脂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那设当中,大量新项目的投产,将加剧国内环氧树脂产能过剩的局面,而在产能过剩和下游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的大环境之下,各大环氧树脂企业又不想丢失市场份额,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低价格抢市场,价格战更会成为主要的营销策略。
MDI:历经多轮价格战,过剩严重
MDI行业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价格战。例如,在2007年至2009年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MDI需求疲软,价格回落。在2012年至2015年间,随着国内产能的集中投放,MDI产量稳步增长,价格整体下行。在2015年至2017年间,MDI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17年后,由于产量稳步提升和国际贸易战的背景,MDI价格开始筑底。
多次价格战主要原因是行业的过剩,聚合MDI在聚氨酯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国内仅有5家生产企业,1家为中国独资,4家为外资。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当前聚合MDI行业处于成熟期,市场成长趋势减缓,产能过剩,整体竞争激烈。
产能过剩,需求下滑,“价格战”或成唯一选择
不管是涂料行业还是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实事,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游市场需求疲软也不可逆转。各大企业又要生存下去,怎么办呢?只能疯狂的抢市场,不计成本的抢市场,甚至亏本抢市场,为了生存下去,”价格战“或成为很多企业的唯一选择。
这种竞争模式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到本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上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所有企业都会进入“竞低”的恶性循环之中,高质量发展将会沦为一个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