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09:31:53 来源:|0

停产“断供”!化工原料集体涨价!

  近日,市场传言TMA龙头百川股份厂房失火。百川股份回复称,系一条线安全系统泄压,部分物料冲出,已经按照应急预案处理,并未造成大额财产损失。另有人士表示,事故为两条偏苯三酸酐(TMA)产线中的一条失火,目前这条线检修时间不可控,可能要一到两个月才能恢复。尽管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在行业引起巨震,让TMA成为近期因产能减少而涨价的又一员“大将”,也让停车检修推涨化工品价格的趋势再次蔓延。

两大供应商“停供”!TMA暴涨320%

  百川股份的这场事故,将上半年暴涨了300%的TMA再次推到风口浪尖。TMA这种广泛应用于环保增塑剂、高端粉末涂料及高级绝缘漆等行业,在全球的份额高度集中,主要在美国英力士、意大利柏林、正丹股份、百川股份、泰达新材5家企业手中。

  今年4月,网上盛传英力士宣告永久停产的消息,而后TMA吨价从1万多元暴涨到5万元左右。另一龙头百川股份如今突发事故,也让TMA面临产出量短期内下滑的局面,市场供应或再次趋紧。报价也飙升至52000元/吨,较今年低点上涨320%,且后续仍有涨价预期。

万华、东曹等多个基地停车检修,MDI涨价近10%

  万华化学近日连发两个公告,其中烟台产业园MDI(110万吨/年)、TDI(30万吨/年)等一体化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将于7月16日开始停产检修,预计检修45天左右。

  另外,其子公司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 MDI(年产40万吨)、TDI(年产25万吨)等一体化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自7月16日起陆续停产检修,预计检修40天左右。

  此外,东曹瑞安8万吨/年MDI装置7月26日开始检修,预计检修35天左右。北方某厂受装置检修影响,供货紧张,聚合MDI分销渠道二旬暂不接单,也让整个MDI行业的价格开始走上坡路。

  聚合MDI 6月均价17657元/吨,同比增长9.70%,纯MDI均价18955元/吨,环比增加1.33%。目前MDI国内市场主流商谈在17000-17500元/吨,后期市场货紧局面或延续,预计国内聚合MDI市场有续涨空间。此外,日本东曹宣布提高MDI类全部产品上涨45日元/kg以上。

国内外大厂检修,TDI环比涨价240元/吨

  TDI行业除了万华化学之外,还有不少大厂国内外企业正在停车检修。韩国韩华化学一条TDI生产线将于7月27日停车,暂定持续至8月25日;甘肃银光年产12万吨TDI装置计划于8月初例行检修,为期约40天。供给下滑的同时,TDI价格也在上涨,上海某大厂最新TDI执行价14100元/吨,环比上调240元/吨。

ABS停车检修40天,吨价同比上涨730元

  中石化英力士苯领ABS装置产能共60万吨/年,7月20日左右全线停车检修,预计持续40天;中国石油吉化(揭阳)ABS装置产能共60万吨/年,当前负荷80%以上;北方华锦、华东某60万吨/年中外合资企业全线停车。

  厂家检修消息继续发酵,影响市场情绪。石化厂家天津大沽、浙江石化、山东海江、中油华东等厂家全线上调出厂价格,市场价格跟涨。上半年中国ABS市场华东均价10773元/吨,同比上涨730元/吨,涨幅7.3%。

钛白粉行业十几家企业停限产,外资内贸同步调涨

  钛白粉行业目前已有十余家生产商有限产或停产检修计划,7月17日,江苏镇钛化工,钛白粉装置检修计划延迟至8月;7月10日,湖南玉兔钛业新材料锐钛通用型钛白粉装置暂停生产。

  低开功率运行导致部分生产商或个别牌号出现排队发货的现象,内资企业有涨价预期,有厂商已经宣涨200-600元/吨。而外资方面,科慕、特诺、石原、康诺斯等海外生产商宣布亚太地区地区钛白粉价格上涨100-200美元/吨。

价格上涨是否水到渠成?谁在操控市场?

  众多化工企业纷纷进行停车检修和限产措施,导致MDI、TMA、TDI、PC、ABS、钛白粉等化工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上涨。看起来是供给侧的减少引发了供不应求的结果,最终推动了化工品价格上涨,但是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的停车检修不过才刚刚开始,但涨价却从上半年开始蔓延。让人无法去明晰,到底是断货引发了涨价,还是涨价反哺了断货,还是有人在从中作梗,操控市场。

  对于供需失衡推动价格变化的说法,几年前的化工人基本都是认可的,买方市场决定了卖方的价格是符合市场基本面的。但随着疫情不可抗力频发几年的催化,如今化工市场行情却大有变动。长期的产能扩张和需求增长放缓导致了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战频发,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之下,停车检修和限产被看作是企业应对过剩产能的一种“救命稻草”。这也就造成了人为控销改变市场格局,脱离了市场基本面的价格变动,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这种价格变动的方式。

  无论是停车检修,还是计划中的停限产,看似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或是为了维护设备,或是为了在订单稀少之下减少设备损耗和费用支出,也可能是为了减少无效和低效产能带来的负担,总之已经成为化工企业的“杀手锏”。原材料贵了,停车;下游没单了,停车;产品卖不上价,停车;应对各种检查,停车……而这种“狼来了”似的手段,能否一次次推升价格,又能否将涨价落实,让下游企业接受买单,恐怕就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icoat2014;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18911461190,QQ:251008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