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很快辟谣称这一估算属于“误读”,因为山东“事转企”的改革早已启动,这次只是更新文件,涉及范围并非所有省属事业单位,而主要是省级层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铁饭碗”被打破?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集体出手
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多次提出缩减公务人员编制的相关要求,政府机构这两年也在逐渐完成改革重组工作。此前,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也传出消息,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编制精简不低于30%,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直接撤销。最终结果是,连厅级领导职数都精简了9.3%,处级领导职数直接砍掉了25.5%。
除了河南之外,另外几个全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域试点也陆续曝出动作。黑龙江早已完成改革,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内蒙古完成自治区247个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区本级精简收回3000余名事业编制。山西事业单位编制从6.7万名减至2.7万名,精简4万,有900多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三中全会《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这意味着,在去年提出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基础上,机构优化也延伸到了县一级。
裁员75%、降薪50%!多个行业加速优化“降本”
“铁饭碗”的危机,让不少想要“上岸”的人感到忧心忡忡,但实际上,没能上岸的人,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态势。汽车、房地产、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宣布优化结构、人员调整,断臂保命。
汽车:降薪50%,裁员超万人
国内豪华汽车品牌经销商和谐汽车被曝全员降薪,据网传《一封信》显示,和谐汽车决定在2024年8月-12月期间采取总部及下属子公司全员降薪的应急措施。其中,董事长和副董事长降薪50%。和谐汽车回应称,“全员降薪是我们主动适应市场大环境的阶段性举措。”
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削减2300名员工工时薪资,自去年年底博世工程公司将员工周工时从40小时减少至37小时。预计到2025年初,周工时将进一步缩减至36小时。2023年底,博世宣布在德国两家变速器工厂裁员至少1500人。2024年初,集团进一步计划在软件和电子部门裁员约1200人。
采埃孚将分两批裁员1.1万人—1.4万人,且是在2028年底前,较原计划有所提前。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计划裁员715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6%,要求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
佛瑞亚集团未来五年内将在欧洲削减最多1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子公司海拉的裁员。
理想汽车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预计涉及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
小鹏汽车的员工总数从2022年的15829人减少到了13550人,裁员人数达到了2279人。
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将在美国密歇根州的Warren装配厂裁员2450人。
金融:银行、证券业多家企业裁员超千人
中金公司一则网传消息“中金公司多人陆续收到降职级降薪资的邮件,如不签字接受,将根据公司统一安排推进后续工作”引起市场关注。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确有此事,上述知情人士称。上半年中金公司已减员264人,大陆地区及海外均有涉及。
据公开数据,南京银行在2024年上半年员工总数为16260人,比2023年末的16342人减少了82人;平安银行的员工人数则从43119人降至40830人,减员幅度达到2289人;浦发银行的员工总数从63582人降至61892人,减员1690人;而沪农商行的员工总数也减少了55人,从11295人降至11240人。综合以上数据,这四家银行在2024年上半年累计减员人数达到4116人。
截至6月30日,券业共有34.01万从业者,相比今年年初减少10371人,降幅为3.39%。证券行业年内减员主要是集中在一般证券业务人员、证券经纪人,二者年内分别减少6809人、4869人。此外,投资主办人、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也有小幅减员,分别减少142人、32人。
有98家券商从业人员呈净流出态势,占比超八成。其中,中信证券净流出816人位居榜首,此外国信证券(739人)、广发证券(558人)、兴业证券(441人)、长江证券(402人)净流出人数居前。在减员占比方面,第一创业(-10.10%)、德邦证券(-10.36%)、瑞信证券(中国)(-11.20%)、方正承销保荐(-11.46%)、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11.94%)、联储证券(-14.43%)减员均超10%排在前列。
建筑设计:月薪0元,停工裁员
房地产行业,2023年101家上市房企的总员工人数同比减少了4.78万。受此影响,建筑企业上市公司2023年的员工数量大比例缩减,10家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同比平均减少8.02%。网传的中建某局某公司降指标分解文件也透露出,各系统淘汰比例为11%-12%,2023年考核淘汰人数为128人。
设计院也迎来的“寒冬”行情,广西某设计院全员降薪30%,降薪后工资不足3K的,按3K发放;北京某施工单位降薪幅度在10%-15%;浙江某国企设计院月发0元;深圳某设计院武汉分院,停工6个月。
科技公司:多家外资企业裁员超万人
IBM中国对媒体正式确认,IBM将彻底关闭中国研发部门,包括IBM中国开发中心、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涉及员工超过1000人,将对被裁员工提供 N+3 赔偿。
戴尔曾宣布在2023财年(2023年2月-2024年1月)裁减了13000名员工,约占10%。2024年8月再度加码10%,约裁掉1.25万人,目标是将员工总数从12万降至不到10万。
马斯克发布特斯拉内部邮件,宣布全球裁员10%以上。
谷歌再次从其云计算部门解雇了近200名员工,涉及销售、运营、工程、咨询及市场准入策略等多个职位。
微软裁员包括Azure云和混合现实单元在内的各部门的1000多名员工。
TikTok在全球裁员1000多名员工,影响运营和营销团队。
化工:关厂、合并、裁撤员工数千人
拜耳更新了其正在进行的裁员计划,称其在2024年上半年裁员超过3000人,主要是管理职位。
汉高已将旗下的洗涤剂和清洁剂业务与表现不佳的化妆品部门合并为一个新的业务部门,并计划关闭一些生产基地并进一步裁员。
巴斯夫宣布由于被当地法院取消了临时许可,集团不得不就位于芬兰哈贾瓦尔塔的电池材料工厂进行无限期裁员,该工厂的所有员工均可能受到影响。
赢创公布了裁员规模,在全球约33,000个岗位中,将削减多达2,000个岗位,其中约1,500个在德国,董事会以下的管理层级将被减少。
朗盛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870人,将在德国地区裁员460人。
陶氏宣布,将在全球裁员约2000人。
3M公司宣布裁员,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6000个职位。
科思创宣布,计划将销售管理职能收回总部,可能会裁掉位于瑞士弗莱堡的办事处。
英威达宣布,决定停止德克萨斯州奥兰治的工厂生产。该生产基地目前有300个岗位,到2024年底,其中约240个将被裁撤。
医药:大型跨国企业争保利润,裁员高达75%
截至7月末,今年已有113家医药企业宣布了人员裁撤或工厂、管线关闭计划,其中既包括各国中小型Biotech,也包括辉瑞、拜耳、武田等大型跨国药企。
日本制药企业武田计划关闭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研发中心,同时在美裁员1000人。
辉瑞因业绩下降开始削减成本,在其新泽西工厂、爱尔兰工厂等进行数轮裁员。
美国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珐博进宣布其美国团队裁员75%,同时停止对其主要候选药物的投资。
赛默飞世尔在亚拉巴马州裁员97人。此前,赛默飞世尔已进行过多轮裁员。
强生旗下骨科公司则决定关闭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工厂,并裁去厂内所有员工。
默克在7月实施了一项裁员计划,其早期研究部门的员工人数将减少75至80人。
Cue Biopharma宣布,将裁掉四分之一的员工,同时优先考虑临床前自身免疫产品组合,而不是临床阶段的肿瘤药物。
2024年的这场全球性“裁员潮”,延续了前几年的态势,而且力度和速度都大有上升之势。不论体制内外,国营、央企还是私营企业,都仿佛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与淘汰赛之中。尽管众多领域都采取了裁员降薪这一降本之道,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看好政策导向,对成本结构重新审视,尽快调整来适应大环境,而非简单的拿“员工”开刀。即便是在AI时代,人才的培养和研发的投入,也是推动企业前行必备的因素。简单粗暴的行为,能够短期内止痛,却难以长久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