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度大转变,从“自负盈亏”到“中央兜底”
“力度最大”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从发布会的内容来看,政策超预期的地方,一是政府化债的规模历史最大,2024年以来,经履行相关程序,财政部已经安排1.2万亿元的债务限额,如果算上弥补财政预算收支缺口,相关政策涉及工具体量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二是专项债扩大使用范围拓展了专项债用途,在房地产下行筑底的过程中,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闲置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
以上种种无疑告诉了所有人,“地方债,中央政府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网传由国办密文发送至各地的“35号文”等一系列文件中提及的化债要求,却是另一种风向。
“35 号文”对地方国企及对应融资政策进行分类管理,将地方国企分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照平台管理的地方国企以及普通地方国企业等三大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只能借新还旧且不包含利息;参照平台管理的地方国企根据区域不同进行差异化限制,12个高风险重点省份只能借新还旧,其它省份在省级政府出具文件的情况下可以新增;普通地方国企可以新增,但债务由自己负责偿还。这似乎披露了“谁家的孩子谁抱”的解决方案。
对此,衍生出了许多的猜想,最直接的猜想就是,中央不管地方政府的债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随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2个省市的基建被叫停,除了供水供电等一些比较紧要的民生工程外,其它的都要严格控制,不得新开项目,包括高速公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被严控的这12个省份,无一例外都是高债务省份,地方债务形势和财力高度不匹配,青海的债务率(政府债务余额/GDP)甚至高达739%。
而后发布的47号文、14号文、134号文中,也多次提到了严控新建项目等内容,还提及35号文之外的19省份可自主选报辖区内债务负担重、化债难度高的地区,获批后参照12个重点省份的相关政策化债。
这种180度态度的大转变是中央对于地方债偿还的政策转变,也是一种策略上的优化。这背后是地方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风险逐渐攀升的残酷现实。截至2024年8月,我国地方债余额突破43.6万亿元,中央债务余额为32.3万亿元。更为可怕的是,地方债还有庞大的隐性债务,比如城投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设立投资基金而产生的隐性债务等。有机构预测大概在50-70万亿左右,再加上显性债务,地方债务余额可能超过100万亿。
(图源:财少说)
“硬骨头”必须啃,全国基建项目重启,产业链受到利好拉动
12省市基建被叫停,另有19省市基建面临危机,地方化债问题如何解决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但债务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去,这样才能化解风险。此次国家队亲自下场,推动地方债务的置换和展期,出台政策要增加“债务限额”,也就是增加地方政府预算体系借债的“天花板”。这样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在政府预算体系里面发行地方债,将更多的新增债务资金投向投资回报较高的项目,这也让基础建设行业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事实上,基建类的项目于近期陆续拉开了序幕,各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拼经济”,纷纷提前发布重大项目清单,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19个省份2024年度投资总额近10万亿。这也将成为房地产低迷状态之下,提振多个产业链需求的主要支撑力。
今年1-8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2.6%,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0.3%,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6.1%。2024年9月,全国各地共开工4247个项目,总投资额约22331.55亿元,前9月合计总投资约25.80万亿元。根据专项债领先基建投资的关系,预计四季度基建增速有望回升。
基建项目的新建、拟新建等,对于持续面临下游冷淡的多个产业链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包括水泥、涂料、型材、管道等建筑业、环保、建材领域,以及设计、施工、装修、物流等配套产业各环节。此外,基建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直接拉动涂料原材料的需求。这也相当于带来了好消息:不少涂料化工人都十分期待此次重磅措施,也相信这件事未来三年内各地的主流“操作”。
业内人士表示,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地方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后续就能够重启甚至新建很多项目。那么无论是新基建的5G、特高压,还是老基建的“铁公基”,都会极大程度地拉动实体行业。彼时,防腐防锈的溶剂型涂料、绿色环保的粉末涂料,以及工业和建筑领域共用的水性涂料,或将迎来较大的需求,各种树脂、溶剂、添加剂等化工产品也有望再现订单火爆的情况,也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良性竞争、打造品牌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