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千万吨级炼厂22座,但装置平均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沙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达到年91万吨,我国仅为年56.7万吨,规模在年30万吨以下的蒸汽裂解装置多达11套。随着竞争加剧,淘汰赛的发令枪已经鸣响。去年,上海石化、吉林石化不堪重负,关停了两套老旧小型装置。按照市场的规则,小装置退役在所难免。
矛盾丛生,我国乙烯工业应当发力何处破解困局?万变不离其宗,探究国内乙烯企业困局的根源,在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生产成本。针对石脑油作为乙烯生产原料,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李东风教授提出两条解决途径:一是回收炼厂干气,不再作为平衡炼厂的燃料而是作为裂解原料使用,二是提纯乙烯裂解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其实干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生产乙烯的乙烷、丙烷,一家80万吨的炼厂可回收50万吨干气,能产20万吨乙烯。这把原本的边角料变为有更大经济价值的原料,企业改造装置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也有动力去投入。同时,弥补了国内天然气资源匮乏、原料紧张且成本高昂的短板。”
除了从源头上寻求解决方案,多位专家同样认为增强国内企业面对进口产品的“抵抗力”,一个快速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下游产品附加值。吉林石化研究院的张鹏飞解释,乙烯副产品碳五中含有大量国内外紧俏的化工中间体异戊二烯、间戊二烯、环戊二烯,裂解碳九含有大量的双环戊二烯,“这是制造高档石油树脂、医药中间体的原料。过去由于纯度不高,高纯度产品需要依赖进口。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将扭转国内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弱的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成本问题除了依靠技改提高装置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等手段,还要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实力。乙烯生产基地化和园区化应作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园区内不同企业生产装置相邻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相连输送,生产规模匹配,污染物统一处理,可减少中间环节,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集中建设、统一供应服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收益。